3月7日,人民日报“支局e客厅”邀请国家质检总局局长、党组书记支树平,格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共同探讨消费品质量提升问题。以下为专访文字实录:
-
主持人
支局和董总都是今年两 会的亲历者。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明确提出要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可以说,质量是一个社会高度关注、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三位嘉宾都是长期与质量打交道的人。请问三位,我们该如何理解总理提出的质量强国这个战略呢?
-
支树平
主持人说得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质量强国,人民日报、人民网“支局e客厅”以质量为主题安排今天的访谈,和大会呼应得非常快,我们很受鼓舞,也非常感谢。
质量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党的十 八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要求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习总书记关于质量提了很多要求,其中他突出强调了“三个转变”,就是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李总理出席中国质量大会,也明确提出要以质量的提升“对冲”速度的放缓,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大家可以看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质量,确实把质量发展提到一个战略高度。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全球第二,货物贸易全球第一,这样的发展成绩就离不开质量的重要支撑。我手上正好有一份2015年全国质量状况分析报告,有这样几组数据是值得关注的。一是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这几年一直稳步上升,2015年达到83.34,其中像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已经达到91.68,我们已经进入了较强竞争力发展的阶段。第二组数据,我们的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从2014年起到2015年,一直稳定在91%以上,已经破8进9,这应该说跨上了一个大台阶,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第三个数据,我们也管进出口,出口商品被境外退货批次现在也在逐年下降,2015年比上一年下降了5.12%,反映出口上的质量也在上升。还有一个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我们国家现在(在全球)500多种主要的工业产品,现在有220多种产品产量是全球第一。可以说,没有质量这个基础,“中国制造”就不可能遍布全球市场。
当然,我们中国质量距世界先进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我们也一直讲,我们国家的质量保障能力、供给水平与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质量安全需求之间的矛盾现在依然突出。中央也指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中央也特别强调,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建设制造强国,也强调改善供给。我们理解就是要把提升质量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乃至整个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通过改善质量供给,来释放消费潜力,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所以,这应该是具有深层次战略意义。
-
主持人
刚刚支局跟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来描绘了质量强国。董总来自企业,肯定对质量又有更具体或者另外角度的认识,董总对质量强国战略有什么看法?
-
嘉宾董明珠
刚才支局讲的我非常认同。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但还谈不上质量强国,“强”更多表现在一个是技术,一个是品质保证。一个企业要想生存下去,究竟靠什么?过去是我把东西卖了,赚到钱了,企业就发展。一个真正好的企业,不是简单地把东西卖出去,而是要创新技术,特别是对品质的控制。这次供给侧的改革,也是希望企业在改革过程当中来转化我们的生产方式,提高我们中高端的制造和中高端的产品。
其实,中国有好的企业,非常注重质量。特别是质检总局,我们打交道比较多,他们经常会对我们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按照市场的需求来给我们提质量保证的要求。但是,确实还有一部分企业,可以说是逐利而行,为中国制造强国没有做到贡献,反而还拖了我们后腿。所以,我认为质量非常重要。
-
主持人
质量强国是需要每一个企业都去参与和提升自己的品质、自己的质量。我们想请林院士,能不能跟我们从理论上和供给侧改革方面聊一聊质量强国又该怎样做呢?
-
嘉宾林忠钦
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说,一是需求牵引,二是创新驱动,三是多元供给,四是质量立法。从需求牵引的角度来讲,我认为要特别关注用户,我们政府、企业要把用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创新驱动,就是我们现在能做中低端的要往高端来发展,高端有时候是质量的高端,更多的要往技术密集型来发展。多元供给,市场真的要多方面的。质量立法,我们国家现在已经有了质量法,目前还是一个基本法,是保底线、保安全。从这个角度来讲,希望支局长关心,在质量方面建立更完整的法律。 |